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二百零二章 宮變

關燈
無所不容”。

D、註意和及物動詞結合以後“所”和“者”的異同:

a、例如,“所見”指代“見”的對象,“見者”指代行為的主動者。

b、但是,“所……者”這樣的詞組,仍帶有名詞性,“者”指代行為的對象,“所”起著指示行為對象的作用。如:視吾家所寡有者。

通論(十三)

1、常用的連詞有“與”“及”“且”“而”“以”“則”“於是”“故”“是故”“然”“況”“而況”“雖”“若”“如”“茍”等等。

如:是故質的張而弓矢焉。(“是故”,本義是“這個緣故”,可以看作雙音詞,等於單說“故”。)

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過也。然鄭亡,子亦有不利焉。(“然”,然而,但是。)

蔓草猶不可除,況君之寵弟乎?(“況”,何況。)

雖有智慧,不如乘勢;雖有鎡基,不如待時。(“雖”,雖然,即使)

A、“而”

a、連接形容詞、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,表示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的聯系。如:敏於事而慎於言。(性質)朝濟而夕設版焉。(行為)

b、連接兩個句子,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系。如:彼節者有間,而刀刃者無厚。

c、註意:“而”字一般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(由“與”和“及”連接)。連接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用作謂語帶有描述的性質,如“蟹六跪而二螯”。

d、順接與逆接:這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,並不是說“而”字有兩種性質。

1)順接: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有某種類似,或有密切的關系,中間沒有轉折。順接的“而”有時可譯為“而且”,有時可譯為“就”“便”(註意位置不同),這要看具體的上下文。更多的情況是:現代口語不用與“而”字相當的連詞,現代書面語仍舊沿用“而”字。如:美而艷。任重而道遠。質的張而弓矢至焉。

2)逆接: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相反,或者不相諧調;不是事理相因,語意連貫,而是有個轉折。逆接的“而”可以譯為“卻”“可是”“但是”。如:辭多類非而是,多類是而非。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,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,而謀動幹戈於邦內。

3)“而”用在一句話的主語和謂語之間,細玩文意,實際上也是一種逆接。如:十人而從一人者,……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。

4)有時候,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,含有假設的意思,可譯為“如果”。這種用法仍然和逆接的用法相通。如:人而無儀,不死何為?

e、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。如:太後盛氣而揖之。吾嘗終日而思矣。子路率爾而對。

B、“以”

a、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,表示在時間上一先一後的兩種行為的聯系。(“而”字也有這種用法)如:餘折以禦。公入而賦。

b、後一行為往往是前一行為的目的,或者是前一行為所產生的結果。這是從具體的上下文意思來看的。“以”字本身並不表示目的或結果。這種連詞“以”是由介詞“以”進一步虛化而成的。如:勞師以襲遠,非所聞也。(目的)焉用亡鄭以陪鄰?(結果)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(前一個是結果,後一個是目的)

c、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。不如“而”字常見。如“潛師以來”、“明以教我”。

無所不容”。

D、註意和及物動詞結合以後“所”和“者”的異同:

a、例如,“所見”指代“見”的對象,“見者”指代行為的主動者。

b、但是,“所……者”這樣的詞組,仍帶有名詞性,“者”指代行為的對象,“所”起著指示行為對象的作用。如:視吾家所寡有者。

通論(十三)

1、常用的連詞有“與”“及”“且”“而”“以”“則”“於是”“故”“是故”“然”“況”“而況”“雖”“若”“如”“茍”等等。

如:是故質的張而弓矢焉。(“是故”,本義是“這個緣故”,可以看作雙音詞,等於單說“故”。)

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過也。然鄭亡,子亦有不利焉。(“然”,然而,但是。)

蔓草猶不可除,況君之寵弟乎?(“況”,何況。)

雖有智慧,不如乘勢;雖有鎡基,不如待時。(“雖”,雖然,即使)

A、“而”

a、連接形容詞、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,表示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的聯系。如:敏於事而慎於言。(性質)朝濟而夕設版焉。(行為)

b、連接兩個句子,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系。如:彼節者有間,而刀刃者無厚。

c、註意:“而”字一般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(由“與”和“及”連接)。連接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用作謂語帶有描述的性質,如“蟹六跪而二螯”。

d、順接與逆接:這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,並不是說“而”字有兩種性質。

1)順接: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有某種類似,或有密切的關系,中間沒有轉折。順接的“而”有時可譯為“而且”,有時可譯為“就”“便”(註意位置不同),這要看具體的上下文。更多的情況是:現代口語不用與“而”字相當的連詞,現代書面語仍舊沿用“而”字。如:美而艷。任重而道遠。質的張而弓矢至焉。

2)逆接:相連接的兩項在意思上相反,或者不相諧調;不是事理相因,語意連貫,而是有個轉折。逆接的“而”可以譯為“卻”“可是”“但是”。如:辭多類非而是,多類是而非。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,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,而謀動幹戈於邦內。

3)“而”用在一句話的主語和謂語之間,細玩文意,實際上也是一種逆接。如:十人而從一人者,……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。

4)有時候,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,含有假設的意思,可譯為“如果”。這種用法仍然和逆接的用法相通。如:人而無儀,不死何為?

e、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。如:太後盛氣而揖之。吾嘗終日而思矣。子路率爾而對。

B、“以”

a、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,表示在時間上一先一後的兩種行為的聯系。(“而”字也有這種用法)如:餘折以禦。公入而賦。

b、後一行為往往是前一行為的目的,或者是前一行為所產生的結果。這是從具體的上下文意思來看的。“以”字本身並不表示目的或結果。這種連詞“以”是由介詞“以”進一步虛化而成的。如:勞師以襲遠,非所聞也。(目的)焉用亡鄭以陪鄰?(結果)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(前一個是結果,後一個是目的)

c、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。不如“而”字常見。如“潛師以來”、“明以教我”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